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姚毅婧):中國乳品業近期再次遭遇奶荒,各大城市生鮮牛奶價格紛紛上漲10%。中國奶荒何以發生?怎樣治理?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黨國英完成對荷蘭乳業的實地考察。12月9日,他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的《食品安全與農業改革》上建言,中國乳業的根基在農民,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呼喚農業改革齊頭西裝併進。
  荷蘭奶好房網農是產業鏈的主人
  黨國英用對比數據,揭示了中國與荷蘭兩國在乳製品行業上所msata存在的差距:
  荷蘭的國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僅是浙江省的2/5。荷蘭的人口密度每債務整合平方公里500人,又是中國的3倍。但是,土地資源小國的荷蘭卻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名列前茅的乳製品出口國。中國全年的牛奶生產量平攤到每個人身上是28公斤,荷蘭是740公斤。
  荷蘭平均一對農村夫婦在機械和社會服務體系的支撐下可以飼養50到100頭奶牛,中國散戶奶農平均每戶只有3-5頭奶牛。荷蘭中型奶農牧場去年的凈收入達到為6.4萬歐元,其中銷售牛奶收入4萬歐元,其它收入關鍵字行銷2.4萬歐元。
  黨國英指出,中國奶牛的養殖方式,要麼是小規模、低水平的散戶奶農分散養殖,要麼是由大型乳企主導的,挑戰動物防禦和環境控制極限的“萬頭奶牛大牧場”。荷蘭的合作社則鼓勵奶農戶外放牧,讓奶牛在藍天白雲的草地上按照動物的本性尋覓原產地生產的飼料,通過從牧草到奶杯的生態農場、綠色加工提高牛奶質量。
  黨國英認為,造成中荷兩國乳品業顯著差距的原因是農業經營模式。我國乳品業的牛奶生產模式是“公司+農戶”,企業壓級壓價,奶農降低質量的矛盾突出,近年來中小奶農紛紛殺牛賣肉,退出牛奶生產;荷蘭乳業生產模式是“適度規模家庭農場+產供銷一體化奶農合作社”。
  “在荷蘭的合作社一體化模式中,奶農是整個乳品產業鏈的主人,奶農們選舉產生合作社的領軍人物,合作社董事會成員組成的薪酬委員會又雇佣來自世界500強的職業經理人管理乳品公司,為奶農打工”,他具體解釋稱,合作社保證其控股的乳品公司用不低於歐盟市場平均價格收購奶農生產的全部牛奶,即便收購價格定得低了,乳品公司還會把經營利潤返以現金分紅、企業債券、債券利息等方式返回給奶農。奶農不進廠、不進城,卻能在田間地頭分享到整個乳製品產業生產、加工、銷售環節,乃至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部利潤。
  中國農民可以組織起來
  與黨國英一同前往荷蘭考察乳業狀況的還有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肖知興和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中國乳業如何借鑒國際經驗,突破當前困境?三位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在中國近期發生的“奶荒”背後,依然存在著由於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滯後而產生的“奶荒”隱患。蘇勇認為,在食品安全體系的建設中,任何外部的努力都代替不了企業和經濟組織內部的自律。荷蘭的合作社一體化模式中,存在著一個難能可貴的奶農、合作社、乳品公司職業經理人三方制約的自律機制。合作社組織是奶農自發自願組成的自我管理組織,它能夠實現多數誠信經營奶農對少數不合格奶農的監督。乳品公司的職業經理人用專業知識完善質量體系,奶農們又為了家庭農場世代相傳,永續經營的目標,對職業經理人過於激進的經營策略糾偏、糾錯。
  肖知興教授認為,荷蘭和中國都屬於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珍貴的國家,乳品產業的規律又是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大大高於奶牛養殖。因此中國的乳業合作社也需要探索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使奶農可以足不出戶獲得農業生產以外的利潤。為家庭農場的科技進步輸入新鮮血液。
  “中國農民是可以組織起來的”,曾經著書《中國人為什麼組織不起來》探討中國企業成敗得失的肖知興教授指出,首先,我國農民興辦合作社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近年來,全國各地中小規模的農業合作社已經達到80萬家。其次,受過較好教育和互聯網熏陶的年輕一代越來越接受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的文化價值,這些價值和契約精神的結合,正是發展合作社組織的思想基礎。再次,更多的大學生和公司白領選擇回農村創業,又將提升農業勞動者的技能和營銷能力。
  黨國英建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勵土地適度集中,使中國的奶農有產者有恆心,有規模的家庭農場生產實現高效率的乳品生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賦予我國農民更多的財產權,提高執政效率的要求。黨國英進一步指出,中國食品安全的管理方式也要借鑒荷蘭等發達國家經驗,相應變革公、私權利運營方式。一方面承認和保護私有財產;另一方面,又要對土地經營中涉及公共利益、生態環境的部分明確規範。  (原標題:中國專家援引荷蘭經驗 解決奶荒要讓奶農成產業鏈主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c80vcpbv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